中央文明办点赞江门实践:年轻人“唱主角”,空心村变热闹墟
曾经,这里入夜后野狗游荡,九户人家守着百年侨墟的落寞;如今,这里灯火可亲,海归学子与本土创客等数千人在此安居乐业。从濒临消亡的空心村,到焕发新生机的热闹墟,广东江门开平塘口墟上演着一场关乎乡村命运的时代蝶变。
10月1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在介绍如何有效动员和组织农民参与文明乡风建设时,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专职副主任胡凯红点赞塘口墟,并表示“这样的村在中国多一些就好了”。
塘口墟。江门市委宣传部供图
四类人共生共荣:青春力量重塑乡村文明
塘口墟的复兴,核心在于人的回归与价值的重构。它巧妙地将“原乡人、新乡人、归乡人、旅乡人”这四类人群凝聚成发展共同体,形成独特的乡村振兴生态圈。
“新乡人”是注入活力的先锋。他们带着前沿的理念、专业的技能和开放的视野,为村落打开通往世界的大门。
李继津被碉楼建筑的中西合璧之美吸引,租下旧五金厂、钟表厂、旧邮局,打造出时尚的“塘口空间”,成为青年聚集的文化地标。刘世游团队运营人才饭堂、青年小酒馆,延长游客停留时间。谢沃根、陈国栋等民宿开拓者和建筑师接踵而至,無名营造社将工作室搬进碉楼,创客以“碉楼办公”为卖点吸引全球设计订单。
“归乡人”是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他们或因乡情召唤,或见发展机遇,选择从大城市甚至海外回归。
现任塘口墟社区居委会主任的吴碧瑶辞去广州的工作,亲历并推动村庄从路灯建设到产业盘活的每一步。“文记煲仔饭”的老板从外出打工到回乡创业,守着老房子靠“侨乡味道”致富。从澳门返乡的咖啡师梁艳芬,创新性地将开平腐乳融入咖啡,让家乡味道以新奇方式被品尝和记忆。
塘口社区分享交流会。江门市委宣传部供图
“原乡人”是乡村文明的根基与受益者。他们最初是变迁的观望者,最终成为发展的参与者和共享者。随着村庄环境改善、业态丰富、游客涌入,村民的收入渠道显著拓宽,村集体收入成倍增长。
“旅乡人”则是流动的风景与持续的动力。他们为塘口带来消费市场、外部关注和多元文化碰撞。他们的“打卡”与传播,进一步提升塘口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四类人群深度交融、互为支撑。当地政府通过“产权不变,政府代管”的托管模式,成立“乡村风貌委员会”让他们参与规划,精准引导打造“自在、自娱、自助、自治”的新型乡村青创生态,并形成“有活干、有钱赚、有戏看、有友伴、有家归、有奔头”的良性循环。
IE公社与数字文化:赋能乡村“无界”未来
塘口墟的活力,不仅源于线下空间的活化,更得益于线上世界的开拓。
在江门市委宣传部推动下,“数字文化小镇”建设稳步推进,其核心项目《塘口“IE公社”建设计划》精准聚焦“一根网线联天下”的新生代创客,打造乡村共享办公空间、网络文学青创孵化中心与网络影视“梦工场”,面向全球招募程序员、设计师、电商从业者、文艺创作者等“无界创客”。
这使得塘口的创业生态不再局限于地理边界,而是通过与全球互联,实现资源、市场和创意的高效配置。入驻的青年创业者感叹,这里“既有侨乡文化底蕴,又有数字化支持,是理想的小成本创业试验田”。
“侨乡新大众文艺社”建设启动暨广东网络文学(江门塘口)青创孵化中心共建签约系列活动。黄绍侦 摄
数字赋能还改变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方式。江门将侨乡新大众文艺社、青创孵化中心落地塘口,网络作家能在先锋书店和“无负今日书房”中找到灵感,并通过孵化中心获得资源支持;创作者们挖掘碉楼历史、侨批文化,创作出短剧等新型文化产品;文创开发者利用数字技术设计碉楼模型、侨批主题产品,让历史变得“可触摸”。
这种“在地文化+现代表达”的模式,让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实现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的统一。
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也乘上数字化与年轻化的东风。依托“文明Yeah(夜)集”品牌活动IP,“塘口空间”团队策划音乐会、市集活动等,尤其是“七夕等圩”活动,每年吸引数万游客。
当年轻人成为乡村建设的“主角”,当数字技术与文化遗产碰撞出火花,当“原乡人、新乡人、归乡人、旅乡人”都能在此找到心安之处,这就是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