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优化生态全面增强自主创新力 推进融合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在擘画“十五五”发展蓝图时,明确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战略部署,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能。连日来,江门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入学习领会全会精神,大家表示,要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

作为江门第一家登陆科创板的上市企业,广东芳源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立足资源循环利用和新能源材料领域,致力于将科学技术转换为生产力,建立了从废电池资源综合回收利用到高端电池材料生产的循环经济垂直产业链。作为高新技术企业,该公司一直注重产品研发及科技创新,先后获得“广东省制造业企业500强”、广东省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称号等多项荣誉,拥有国家发明专利等自主知识产权80余项。该公司董事长、总裁罗爱平表示:“四中全会为下一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受到了很大的鼓舞和鞭策,接下来将按照四中全会的精神,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导,以新质生产力和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我们将以强大的国内市场为依托,更有信心地成为国内行业的标杆性企业。”
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载体。五年来,省科学院江门产研院推动60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与江门企业对接合作,柔性引进81名博士与企业开展104项产学研项目合作,与企业共建协同创新中心81家。此外,省科学院江门产研院还积极探索实施“先试用,后付费”的成果转化模式,促成60多项科技成果在江门落地转化。院长林展江表示:“江门产研院将以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依托‘邑科汇’等科技成果对接平台,联动各相关部门构建‘专利清单-企业需求-落地服务’的闭环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生产线转化;深化超算与人工智能应用,拓展‘算力+场景’服务,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十四五”时期,江门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科技引领”工程,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着力构建全过程创新链,去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达84.02亿元,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2470家;江门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全国第56位,新增省级高新区数量3家,数量与广州并列第一;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初步搭建,创新生态进一步优化,全市综合创新能力实现稳步提升。未来五年,市科技局将锚定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的目标任务,优化提升“科技引领”工程,加速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为推动江门现代化建设贡献科技力量。
江门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刘长虹表示:“建好用好江门中微子实验室、江门双碳实验室、华南生物医药大动物模型研究院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力争双碳实验室创建省实验室。精准滴灌高企‘创新积分200强’,推广建立‘1张图+2个人+3道题’的科技服务新模式,即通过一张创新画像,为企业配备科技联络员和科技特派员两个服务人才,鼓励企业凝练原理性科技难题、科技特派员难题、揭榜挂帅难题三个技术难题,通过这种精准赋能方式,加快培育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的科技领军企业。”
此外,市科技局还将持续畅通成果转化路径,推动科技、金融、产业等深度融合。实施省科学院江门产研院“百校(院)千企”计划,引进产业化成果到我市落地转化。加快构建“银行贷款+政府基金+社会资本”三位一体的融资体系,持续实施“邑科贷”科技贷款风险补偿政策和科技贷款贴息政策。同时,还将推进五邑大学、江门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优化学科设置,支持高校建设大学科技园。
记者:杨嘉敏
编辑:陈珊迪
二审:王芬芳
三审:曾永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