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都抗战风云录》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活跃在江门五邑的抗日人民武装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全民族抗战中,中共江门五邑地方组织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高举抗日旗帜,建立抗日人民武装,团结、带领一切抗日力量共御外侮、血战到底,谱写出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抗战壮歌。在江门五邑这里成立了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让抗日烽火燃遍五邑大地,用热血与生命筑起抵御外敌的钢铁长城。本台从今天起陆续推出《侨都抗战风云录》系列报道。
全面抗战爆发以来,粤中地区党组织迅速恢复重建。面对日军日渐逼近的侵略铁蹄,中共江门五邑地方组织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深入广泛发动群众,号召江门五邑各界人民空前团结起来,众志成城,同仇敌忾,抗击日本侵略者。
江门市委党史研究室三级调研员黎秀敏:“他们深入乡村城镇,广泛发动群众,利用演讲、演话剧、唱歌、出墙报等各种方式来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种种罪行,宣传抗日救亡的道理,唤醒一切阶层,一切不同身份人群的抗日救亡意识和民族自信,团结带领五邑侨乡儿女共浴外浴血奋战,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
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配合下,粤中、五邑党组织领导下的抗日人民武装力量迅猛发展。到1944年12月,粤中地区先后成立了三支人民抗日游击队,从此党领导的抗日人民武装逐渐成为江门五邑人民坚持抗战的主要力量。1945年1月20日,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在鹤山宅梧发出《通电》,宣布正式成立。这标志着粤中区抗日斗争进入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领导敌后游击战争的新阶段。
鹤山市关工委执行主任温伟强:“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建立)以后,上级要求这支部队要完成一个任务,就是以四邑为基地,逐渐推进到西江和南路,加快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是抗日战争时期经中共中央批准,在粤中地区建立的一支党领导的抗日人民武装,属于华南抗日纵队之一。成立后,部队贯彻执行上级关于“向西发展”的战略部署,迅速得到发展扩大。
温伟强说:“中区纵队的主力部队就是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的一团,二团则是我们新会和鹤山的子弟兵,三团是高明的子弟兵,四团则是台山,五团则是恩平,六团则是阳江阳春。”
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成立后先后对日伪军作战 15 次,其中最有名的便是发生在恩平的大槐顶伏击战。1945年7月,入侵华南的日军向广州方向退守集中,沿广湛公路,向阳江、恩平方向行进。中旬,粤中党组织和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司令部在接到情报后通过察看地形,决定在恩平那吉的大槐顶附近伏击日军的殿后部队。
黎秀敏说:“因为日军近3000人,力量(对比)还是悬殊的,所以代司令员谢立全决定等日军的先头部队过去,再打他的殿后部队,在公路的两边的高山上我们架起了机枪,然后在公路两边的小树林里面,我们就埋伏了一部分的部队,所以形成了一个纵深的伏击圈。”
这次战役是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成立以来,对日军作战规模最大的一次战斗。据统计,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克服重重艰险,将部队发展至6个团、1个独立团的规模,共约1400余人,先后对日伪军作战 15 次,毙伤俘敌200多人,击沉日军运输船2艘,牵制日军兵力5000余人。
黎秀敏说:“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在粤中地区高举抗日旗帜,紧紧依靠当地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展开独立自主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主动打击、伏击日伪军。把抗日烽火燃遍西江南岸广阔地区,成为粤中区抗战的一面旗帜,为配合华南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为粤中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位于鹤山宅梧镇的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司令部旧址,作为纪念部队成立的重要革命遗址,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广东省、江门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江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