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博
Qzone
微信

陈岸明接受《南方》杂志专访:全力构建新时代侨都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江门发布 2022年05月28日

聚焦新目标,展现新担当

全力构建新时代侨都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江门将聚焦新目标,全面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进一步优化提升市委‘1+6+3’工作安排,大力实施六大工程,在实现省委赋予江门使命任务上不断迈出新步伐、开创新局面。”陈岸明说。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承东启西”的重要节点城市、著名的“中国侨都”,省委省政府寄予江门厚望,赋予“珠江西岸新增长极和沿海经济带上的江海门户”的重要定位。奋进新征程,江门正心怀“国之大者”,全面实施六大工程, 全力构建新时代侨都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未来五年目标任务振奋人心,为新时代江门经济社会发展指明方向。”省党代表、江门市委书记陈岸明在接受《南方》杂志记者专访时表示,江门将聚焦新目标,全面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进一步优化提升市委“1+6+3”工作安排,大力实施六大工程,在实现省委赋予江门使命任务上不断迈出新步伐、开创新局面。

  △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是全省第四大铁路枢纽。

 郭永乐 摄

推动省委“1+1+9”工作部署落地落实

《南方》杂志: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是重要时刻广东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如何深刻认识领会省党代会精神的丰富内涵?

陈岸明: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旗帜鲜明讲政治,团结鼓劲、催人奋进,必将团结带领全省党员干部群众奋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一是政治站位高,充分体现了省委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鲜明政治态度。二是胸怀“国之大者”,充分体现了省委始终把落实总书记殷殷嘱托作为重大使命、重大责任。三是勇于担当作为,充分体现省委善于把握大局大势、始终保持应对风险挑战的战略定力。四是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充分体现了省委坚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南方》杂志:江门如何将省党代会精神贯彻落实到未来五年工作中?

陈岸明:江门将把学习宣传贯彻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实,与落实李希书记、王伟中省长在江门调研时的指示要求结合起来,与贯彻落实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结合起来,深入开展新一轮“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热潮,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一要以党的建设为统领,把江门各级党组织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二要全面实施“科技引领、工业振兴、园区再造、港澳融合、侨都赋能、人才倍增”六大工程。三要打造区域平衡发展综合试验区,持续推进江门东西部共同富裕。四要统筹推进宜居城乡建设,加快构建“一主四副多极点”城市空间发展格局,打造高品质生活的幸福家园。五要深入推进法治江门建设,坚定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作为各级“书记工程”落地实施,打造国家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标杆城市。

勇当全省新一轮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生力军

《南方》杂志:江门是广东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的布局城市、七大产业集聚区之一。如何抓抢机遇、主动作为,打造大湾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战场?

陈岸明:省党代会提出,要建设一批承载大项目、大集群的大型产业集聚区。江门拥有全省新一轮布局面积最大、可连片大规模开发的产业集聚区,是省全部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的布局城市,发展潜力巨大。

在园区建设上,江门将大力实施“园区再造”工程,大力推进总面积1395平方公里的大型产业集聚区建设,打造大湾区新一轮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战场。坚持组团发展,分步实施,加快建设3个先行启动区,加紧建设安全应急、“双碳”、硅能源等特色新兴产业园,打造国家硅能源产业发展基地和产品进出口基地。加快推进珠西国际物流中心建设,常态化开行中欧班列、中老班列,打造“买全球、卖全球”的国际物流枢纽。积极推动珠江口两岸融合发展,深化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治理等对接融合,主动参与建设环珠江口“黄金内湾”,在珠江口西岸都市圈中展现新优势,打造产业洼地。

在产业发展上,江门将大力实施“工业振兴”工程,勇当全省新一轮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生力军。坚持工业立市制造强市,巩固提升战略性支柱产业,推动智能家电、现代轻工纺织、生物医药与健康、现代农业和食品等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发展壮大。抢抓机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机器人、激光增材制造、安全应急与环保、硅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链长+链主制”深入推进稳链补链强链控链,加快壮大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力争总投资200亿元的中创新航项目明年5月投产。实施数字化转型促进行动,推动工业大突破大发展。

△落子“双碳”,建设江门双碳实验室。张奕维 摄

加快实施“港澳融合”“侨都赋能”工程

《南方》杂志:推进“双区”和两个合作区建设,是全省工作重中之重。江门在深化与港澳人才合作、引进国际人才智力资源等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有何部署?

陈岸明:去年以来,江门深入实施 “人才倍增”工程,深化与港澳人才合作,全力以赴引进海内外高精尖缺人才。目前,江门共有华侨华人(含港澳台)人才1.38万人,比“十三五”期末增长22.12%。与香港科技大学共建“双碳”实验室,争取年底前完成全国重点实验室申报。下一步,江门将深入推进“人才倍增”工程,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营造爱才如命、惜才如金的制度环境,建设集聚华侨华人创新创业的国家重要人才战略支点城市。

《南方》杂志:省党代会报告强调要做好“侨”的文章。江门侨文化深厚、侨资源丰富,接下来将推出哪些新举措?

陈岸明:江门是中国侨都,“侨”是这座城市最大的特色和名片,侨资源是江门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交汇点的重要战略资源。在推进“港澳融合”工程方面,江门将牢牢把握服务港澳初心,促进与港澳融合发展。坚持软硬联通并举,加快深江铁路、黄茅海跨海通道、深中通道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主动开展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合作,协同推进珠中江水资源配置工程,助力保障港澳供水安全。大力推动大广海湾特色平台建设,支持新会银湖湾滨海新区与港澳开展绿色经济合作,打造对接港澳桥头堡。深化与港澳民生融合,推进在江门工作和生活的港澳居民民生方面享有“市民待遇”,高标准建设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吸引更多港澳居民来江门学习就业生活。

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脚步不停歇,江门将深入实施“侨都赋能”工程,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交汇点。发挥海内海外“两个江门”独特优势,着力提升“文化交流、经贸合作、维护权益、侨务智库”四大功能,建设新时代华侨华人经济文化合作示范区,携手海外侨胞共建大湾区、共圆中国梦。认真落实李希书记到江门调研指示精神,加快推动赤坎古镇项目建设,努力把赤坎古镇打造成集岭南文化、华侨文化、乡村振兴于一体的展示平台,建设在广东乃至全国有重大影响力的文旅新地标、全省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重点项目和典型范例、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新载体。精心谋划梁启超先生诞辰150周年纪念活动,高水平办好华侨华人粤港澳大湾区大会。深入开展省级便利华侨华人投资制度专项改革,加快建设RCEP经贸科技文化合作交流中心和大广海湾RCEP经济合作区。

以“书记工程”高标准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南方》杂志:省委把今年定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年”。江门市委将此作为“书记工程”来高位推进、高标打造,形成了哪些成效经验?

陈岸明:今年以来,江门市委聚焦“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主题,提高政治站位,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把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作为各级“书记工程”落地实施,不断提高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努力打造国家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标杆城市。

在实践中,江门初步探索形成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举措。一是以“市委全会+全市推进会+领导小组”高规格部署。市委十四届三次全会专题部署基层治理工作,出台《关于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的二十条措施》,成立市委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全市基层治理工作交流推进会。二是搭建“平战结合”网格化管理体系。将全市划分为3788个综合网格,调整优化“智能网格”设置、加强“智能网格员”队伍建设、建设“智能网格”管理平台。市县两级机关、企事业单位组建1577支党员先锋队、党员突击队,6.5万名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党员干部下沉网格,常态化参与核酸检测、疫苗接种、人员排查等。三是不断提升基层干部治理能力。抓好换届后镇村干部全员轮训,提升镇村干部干事创业活力。提级举办全市村(社区)“两委”干部基层治理专题培训班,对920支服务队和近7.4万名机关党员志愿者、团员青年、村(居)“两委”干部、社会志愿者等开展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培训。四是加大平台资源统筹整合力度。构建“综合网格+综治中心+粤平安云平台”工作体系,用好“信访超市+外送服务”工作模式,打通公共服务、社会治理、行政执法“三个平台”,实现“一网融合”“一网受理”“一网通办”,高质量建设国家政法智能化技术创新中心江门分中心等“两中心一基地”。目前,江门7个县级“信访超市”全部启动运作,“粤平安”综合服务平台在全省率先上线运行,群众诉求化解率达98.6%,社会大局总体保持稳定,市域社会治理水平持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