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主报长篇关注江门落实“隐患排查治理年”措施,抓住最薄弱环节发力!
近日,《南方日报》主报A11版聚焦江门落实“隐患排查治理年”措施,前9个月整改重大隐患超1700个,抓住最薄弱环节发力,开展多领域专项整治行动。全文如下:

走进位于江门市江海区的直冲工业区,一座崭新的应急消防服务站十分醒目,园区内安全通道、安全出口指示牌多了起来,已老化或损坏的消防设备也焕然一新,昔日安全风险交织叠加的乱象已难觅踪影。

△江门市应急消防服务站。
目前,江门全市共分布有73个村级工业园。长期以来,这些园区普遍缺少安全管理机构,隐患排查治理能力不强。对此,江门将安全状况明晰等指标纳入园区评分系统,构建“政府部门+园区管理方+入园企业”三级责任体系,将这些隐患“雷点”变成全市纵深推进隐患排查治理的“示范点”。
2025年是广东“隐患排查治理年”。今年以来,江门抓住民生最薄弱环节精准发力,因地制宜部署开展村级工业园、渡船渡口、电动自行车等多个领域专项整治行动,1—9月全市共排查重大事故隐患1717个,整改率达99.77%,安全生产形势保持总体稳定。
智能监控系统
精准护航渡口安全
江门地处珠江口左岸,河网密布,渡船成为当地居民的重要出行工具。全市共有营运渡口11道,近三年年均旅客运送量超300万人次。然而,渡口渡船设施设备老化、救生衣老旧破损、监控系统落后等安全隐患也随之显现。

△渡口渡船隐患排查。
“我们在全市22艘符合条件的渡船上安装了智能监控系统,疲劳驾驶、违规使用手机等行为都逃不开系统的‘火眼金睛’。”江门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容瑞钊告诉记者,该系统融合计算机视觉和人工智能技术,能对驾驶室、甲板等船舶关键区域实施全天候实时数据采集,自动识别驾驶员状态。
科学规划渡口撤并也在有序进行。江门按照“应撤尽撤、宜桥则桥、宜渡则渡”的原则,今年上半年经全面摸排和科学评估,已撤销3道渡口,计划在2028年底前分别通过建桥、公交替代的方式再撤销3道渡口,从根本上减少渡运风险。
今年以来,江门纵深推进隐患排查治理,针对事故特点和安全生产短板弱项,瞄准最基层最薄弱的民生领域,开展渡口渡运、电动自行车全链条等多领域专项整治和规范提升行动。
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江门开展为期2年的全市道路交通安全“两车一路”专项治理工作,排查出需设置摩电隔离设施的隐患路段45条、高速公路需安装照明设施路段185处;动态清理逾期未检验、未报废“两客一危一货一面”共4539辆。
今年,江门持续推进电动自行车全链条治理,出台《江门市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管理办法》等多份监管文件;推动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工作,设立换新服务点151处,发放以旧换新补贴105.45万元;推动电动自行车生产、销售单位落实电动自行车质量安全溯源赋码扫码制度。
隐患排查治理成效立竿见影,全市重点领域的安全生产“疑难杂症”随之减少,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
江门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高正华表示,也要看到部分地区、部门抓隐患排查整治力度不足,质效不高,进度不均衡,还需组织专家力量加强开展指导帮扶服务,确保高效推进。
近万名“应急第一响应人”
织密安全网
8月,一场教科书式的人员避险转移在江门市蓬江区上演。

△转移受灾群众。
受台风“杨柳”及连续强降雨影响,19日,蓬江区建业街41号居民楼旁的山体发生滑坡,滑坡携带的树木破窗进入低层住户家中。所幸,滑坡发生前,位于危险区域的32户85人已提前转移,无人伤亡。
丰乐社区网格员成林是这次滑坡的“吹哨人”。8月15日上午,他和同事在日常巡查时,发现41号居民楼旁边山体出现明显的泥土滑落迹象,便第一时间上报现场情况,并对现场进行简单封控处理。
去年以来,江门建设完善“应急第一响应人”网络体系,全市防灾减灾、安全生产、应急救援、身边志愿者等四类响应人超9300名,覆盖各重点行业领域及场所。一旦发生突发事件,他们往往能在专业力量到达前,第一时间抵达现场开展信息上报、应急救援等工作。
此次“零伤亡”转移避险并非偶然,而是凝聚着江门长久以来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心血。今年,江门已防御应对16轮强降雨和13次台风影响、2次热带低压影响,其中有两个台风正面登陆,目前全市无人员因灾伤亡、无重要堤防决口。
防灾减灾的秘诀之一,在于全面排查隐患,强化风险管控。在今年的汛前检查中,江门各级三防指挥机构全面部署开展防汛防风隐患“大排查、大起底”工作,共发现各类隐患超1200项,整改率近九成。针对尚未完成整治的隐患,按照“一患一策”编制汛期专项应急预案,同步落实网格化巡查、智能化监测等管控措施,并建立动态清零机制,持续推进整改销号工作。
除了事前精准“排雷”,面临台风、强降雨等极端天气,江门应急管理部门与气象、水文等部门保持预警对接。各级各部门协同联动,将基层防汛安全网越织越密。
江门市应急管理局汛旱风灾害救援科科长吴柏介绍,市三防指挥部与气象部门建立直达基层责任人的临灾预警双重“叫应”机制,对小时雨量30mm的镇街及时调度,对超过50mm的镇街主要负责同志直接“叫应”;与水利、自然资源部门联动,建立山洪灾害预警信息、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信息双重“叫应”机制。
防汛防台风形势严峻,江门着力加强隐患点管控力度,夯实防御基础。吴柏介绍,应急响应期间,江门对全市19个地质灾害隐患点、56处地质灾害风险点、727处山洪灾害防治区、13个低洼易涝点全部落实管控措施,同时强化林场、旅游景区、野景点等安全管控。
首创“五维一体”
安全应急产业格局
今年2月,广东正值森林特别防护期,江门干旱天气持续数月,森林防火形势日益严峻。在当地的一场森林灭火应急实战演练中,来自江门安全应急产业园的本土无人机企业智联航空,带着自主研发的油电混动多旋翼灭火无人机H880“惊艳”全场。
大载荷无人机破解森林火灾扑救难题,机器狗深入火场处置火情,自组网通信系统帮助“三断”受灾区域恢复通信……近年来,各种安全应急最新科技成果涌现,在灾害现场“硬核”出击,成为灾害事故防控能力建设的重要保障。
在全球安全风险复杂化、极端气候常态化的背景下,安全应急产业跃升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今,广东已形成以深圳、佛山、江门等城市为中心的集群效应,发展特定类型的安全应急产业聚集区。

江门市安全应急产业园。
在安全应急产业赛道上,江门走在前列。近年来,江门以“安全应急产业园区、应急管理学院、应急科普体验中心、大湾区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全国重点实验室”为核心,构建起“五维一体”的全链条生态体系,为安全应急产业和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其中,江门安全应急产业园是广东省首个安全应急特色产业园区,已累计落户43个超亿元安全应急产业项目,总投资额超400亿元,达产年产值超560亿元,将赋能安全生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省安全应急产业联盟主任王吉凯指出,江门首创的“五维一体”安全应急产业发展格局,破解了传统园区“重生产轻协同”的问题。
这种协同体现为借“脑”高校,开展紧密的产学研协作。江门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共建江海智慧安全应急联合实验室,与防灾科技学院共建国际社区防灾减灾研究中心,与东莞理工学院合作设立广东省城市生命线工程智慧防灾与应急技术重点实验室成果转化中心,充分发挥高校科研资源优势,深入开展安全应急管理前沿理论、方法、共性技术研究。
其中,江海智慧安全应急联合实验室自成立以来,发布超300项科研成果、超50项获奖技术及超60项专利,调研企业技术需求超100项,促成中科院下属多家研究院所与科恒、优巨、鑫辉、国发环保等12家江门地区企业达成合作。
安全应急产业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的关键支撑。江门高新区党工委委员、江海区委常委熊伟光展望,接下来,园区将加快与深圳南山区合作,探索“南山总部+江海基地”创新模式,加强与中国信通院、国科大、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哈工大(深圳)等高校及科研单位合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提供更坚实的安全应急保障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