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为窗 撬动未来
5月26日,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落下帷幕。为期5天的展期里,展会现场顶流竞技、爆点频出、全网刷屏。实至名归的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不断拓宽人们对未来的想象边界。
今年正值“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开局之年。文博会迈向第3个10年,文化智造加速迭代,传统焕新加速演变,中国故事加速传播,生动展现了“文化+科技”向新图强的澎湃活力。
第二十一届文博会最后一天下午,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在深圳开幕。两大顶级文化盛事再度聚力,文化思想顶流云集,共同汇聚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强大思想合力。
当“赛博感”遇上“人文温度”
“满眼都是科技含量”“赛博感爆表、大开眼界”……这是今年文博会给无数展商、观众留下的第一印象。
通过沉浸式VR互动设备,体验组装太空飞船、星际穿越的神奇;戴上雷鸟、影目等粤企推出的AI眼镜,解锁实时翻译、导航、拍摄等“超能力”;广汽集团发布的“飞行汽车”Air Jet,“人车家”的未来生活态成为全场焦点……
自2022年文博会首次推出“创新项目与新品发布会”以来,每年“首展”“首发”“首秀”数量持续攀升,本届数量就超过120场。今年首次设立的人工智能展区,更将“文化科技引领未来生活”的生动场景展现在人们眼前。
当前,“文化+科技”的深入融合、双向赋能已进入“奇点时刻”,正重新定义技术普惠时代的“诗意栖居”,更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战略课题。
与此同时,五花八门的“数智绝招”正在打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任督二脉”,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提供全新路径。
首次参展的中国国家博物馆,不仅拿出了单品“销量冠军”——以明孝端皇后凤冠为原型的文创冰箱贴,还推出了“衣见如故”装置,中外观众一键“试穿”明永乐皇后九龙四凤冠袆衣等华服;在北京展区,由六面环绕LED屏幕构建的“穹天玉宇”数字艺术空间,完美复刻明清殿宇藻井构造细节;在山东展区,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运用数字复原与裸眼3D技术,将定陶王陵汉墓考古现场“打包”搬进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在上海展区,华南理工大学与合合信息共同研发的古籍修复模型,利用AIGC技术实现敦煌遗书残卷《汉书·刑法志》的数字化修复……
文化插上科技的翅膀,让人们可以通过更便捷、更切身、更共情的方式,与传统对话、与历史相拥。这也是文博会给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守护之道。
“历史文脉的赓续不是对古老文化的简单‘数字化保鲜’,而是要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实现文化基因的转化和再生。”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谢有顺说。
随着AI等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头雁效应”得到充分发挥,更多“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千年瑰宝将“动起来、传下去、走出去”,跨越“次元”焕发无限光彩。
“政策包”激发粤文化产业活力
5月22日本届文博会开幕首日,广东重磅发布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包”,一揽子推出87条政策措施,覆盖影视、演艺市场、动漫影视、网络游戏、电子竞技、网络视听六大领域,全力激活文化产业市场潜力与投资热力。
“文化粤军”曾以风行一时的粤产影视、粤产动漫、粤语流行曲,令全国无数观众心向往之。这次发布“政策包”,广东再次展现大气魄,拿出真金白银、重奖人才等一系列利好措施,释放广东打造文化企业和人才创业兴业沃土的鲜明信号,敞开怀抱向全球文化企业热情相邀。
在“政策包”带来的重大利好中,其中一个方面就是支持文化出海。广东将着力打造出海品牌,培育出海集群,鼓励到东南亚、南太平洋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展文化贸易。
今年广东展团,腾讯、网易、华强方特、三七互娱等一批广东领军企业亮相,展现各自在“文化出海”开辟的新赛道。
数据显示,广东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额约占全国40%,覆盖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粤产游戏和短剧正凭借“技术驱动+跨界创新融合”的独特优势,成为出海新引擎。
“中国文化在国际市场正在实现‘破壁式’传播。”腾讯公司副总裁蔡光忠说。然而,要让“新三样”出圈、出彩,将“华流”打造成顶流,离不开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顶层设计的强化布局。
从“一日尽览中国”到“一馆浓缩世界”,本届文博会特设文化出海展区、文化产品进出口贸易展区,“国际朋友圈”仍在持续扩容,共有65个国家和地区、305家海外展商线上线下参展,国际化占比提升至20%,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参展数量创历史之最。
全球视野与影响力的扩大,让人们见证文博会从“中国文化第一展”迈向“国际文化产业头部展”的崭新跨越。
借助文博会这一超级平台,以及“政策包”带来的双重利好,“文化粤军”正展现更强雄心,向世界开放文化共生“接口”,把文化之“道”融于每一件“看家宝贝”中,源源不断通过“文化新丝路”搭建的交流互鉴之桥,让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传播得更远。
南方日报记者 郭珊 杨逸
统筹:李贺 李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