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船舶:深耕万吨级散货船制造,预计年产值突破60亿元

“十四五”收官在即,“十五五”即将启幕。作为新会船舶制造业龙头企业——江门市南洋船舶工程有限公司(下称“南洋船舶”)火力全开,正以冲刺之姿决胜全年目标。预计今年交船31艘,产值突破60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走进南洋船舶厂区,可以感受到冲刺发展的势头很猛。6700多名工人在车间内、船坞上、码头边各司其职,按下生产“快进键”。现场机械声、电焊声交织,奏响了决战四季度、夺取全年胜的年终奋进曲。“每年9月份至年底是造船的黄金季节,我们抢抓好天气,全力以赴赶生产,目前公司在建船舶有21艘,在手订单已经排至2028年,生产任务饱满。今年1至10月产值达51亿元,比去年全年总和多1亿元,预计全年产值约62亿元。”南洋船舶董事副总经理朱继雷告诉记者,截至目前,今年已经交付28艘船舶,主要出口日本、土耳其、新加坡、德国等国家,平均每个月交付2至3艘,全年计划共交付31艘,同比去年增长34.8%,充分体现了新会造船的速度与实力。
南洋船舶是广东省规模最大的民营船舶制造企业,专注于十万载重吨以下散货船的研制。凭借领先的技术、优异的性能,其建造的现代节能型小灵便散货船的市场占有率全球领先,成为国际标准船型之一,被业界称为“南洋型”船。统计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南洋船舶实现跨越式增长:建造交付的小灵便散货船从2021年的4艘增加至2025年的31艘,累计交付79艘;产值从2021年的7.8亿元增长至2025年的62亿元,造船数量与产值均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凭借硬核实力,南洋船舶于2024年获评广东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025年跻身广东省制造业500强第103位,在小灵便散货船细分领域中稳居全球造船厂首位。
南洋船舶的强劲发展,既得益于全球航运市场的周期机遇,更核心在于“主动求变、锐意变革”的内生动力。南洋船舶始终坚持客户需求导向,通过持续优化产品设计、开展科研技术攻关,推动产品迭代升级,稳步巩固并拓展国际市场。当前公司主推的拳头产品40500DWT(读作:四万零五百载重吨)绿色环保大开口灵便型散货船,以经济性高、适货性强的核心优势广受国际市场青睐,2024年全球市场占有率攀升至25%,同年获评“广东省名优高新技术产品”。截至目前,南洋船舶已拥有授权专利390项,其中发明专利84项、实用新型专利306项,技术创新实力雄厚。面对新能源转型浪潮,南洋船舶正持续跟踪全球船舶市场前沿技术,通过前瞻性研究与设计,重点开发甲醇双燃料等清洁能源散货船,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技术突破,全力填补小灵便型散货船领域的市场空白,进一步强化国际市场竞争力。
在深耕细分市场、持续做大做强的同时,南洋船舶大力推进智能制造转型,积极引进预处理线、激光切割机、焊接机器人、自助喷码机等一系列先进设备,实施全方位技术升级改造,不断提升生产机械化与智能化水平,实现单船生产周期从15个月压缩至8个月,人均生产效率提升3.7倍。
“‘十四五’期间技改投入近5亿元,如在激光切割机的使用方面,现已覆盖95%的钢板加工,机械手、机械臂广泛应用于平直段板材的焊接。”朱继雷介绍道。
展望“十五五”,南洋船舶锚定年产值100亿元的目标。朱继雷表示,将从两方面同步发力:一方面,持续加大基础投入,稳步扩大产能,全力推进广东南洋重工有限公司海工装备制造基地扩建项目,该项目规划用地近170亩,建成后将实现年产能从100万载重吨到160万载重吨的重大跨越;另一方面,从2026年起,计划推出64500DWT新船型,与现有的40500DWT船型构建双主力产品矩阵,打造“双轮驱动”发展新格局,进一步巩固其在全球小灵便散货船细分领域的领先地位。
“2026年是‘十五五’开局之年,我们将首次建造64500DWT产品,希望能跻身行业前列。未来也将根据国家政策与公司实际,进行更多方面的尝试。”朱继雷说。
(记者:罗英花、黄家强)


